比稿——是特指广告设计领域里,很多企业做广告设计,选择设计公司时会采用疑似竞标的方式(所谓疑似就意味着许多步骤都可省略)。企业希望用比稿的方式,判断设计公司的水准高下,从而减少一些盲目性。

恶俗,按照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Paul Fussell的定义,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装扮成优雅、精致、富于品味、有价值和符合时尚。恶俗以它那造作、矫饰、突兀、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,背叛人类历史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。

前一阵子在对往年的工作量作评估时,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:睿戈全年参加的大大小小各类竞标、比稿项目竟然占到了60%。而最终落地的(此落地非彼落定!系指无论胜负如何最终有明确结果的)不足20%。大多数比稿项目的结果都陷入了了无期的漫长等待或项目暂停中。而睿戈为此所花费的时间、精力及费用却达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。

无庸置疑,对于设计公司而言,比稿的确能带来一些的订单,夹杂着一点小小的声誉,并给那些经常熬夜的广告人脆弱的心身带来一丝小小的慰藉。但在如今招标和比稿已经泛滥的年代,绝大多数时候比稿已经变成了一个忽悠广告设计公司的幌子。客户因为没有成本,所以动不动就比稿来试试看。在招标和比稿活动完成后,往往没有任何反馈信息,也没有按照当初约定的那样确定一家公司,甚至在比稿完成后1年也没有任何结果,如果你不甘心而要刻意去追问结果,你会得到类似如下的回应:

老板出差了(空中飞人?国外定居?!)

还没有结果,出来会告诉你的。(会吗?)

还在讨论中(看过肥皂剧,没听过肥皂会!)

已经提交老板了(潜台词:没我什么事了!)

因为某种原因暂停该项目(原来是逗我们玩的?!)……

已经选了别家了(追问:哪家?)不方便告诉你(??!)

更有甚者:你们的提案还是很优秀的,我们认为深度不够,希望你们能继续完善。(都做完了还比个什么劲啊!即便你忍着完成了,然后一把价格大刀就拦腿砍过来——你是接还是不接?)

比稿比稿,“比”字就是两把“匕”对砍。睿戈并不怕公平条件下地比稿,曾经在某五星级酒店的VI设计竞标项目中,我们不仅要面对成都赫赫有名的大牌广告公司,还有老总就是评委的广告公司以及听说是某某领导亲戚的设计公司,海选我们过了,首轮竞标我们也过了,二稿、三稿,直到最后现场答辩,面对评委挑剔的目光和尖锐的提问,我们也没有丝毫怯懦和退缩,最终赢得项目。

但面对这厚厚的比稿项目档案,我有点郁闷,有点憋屈,有点不满,有点痛恨……比稿究竟比的什么?

比稿是比排场么?!

这里还有个故事:有回一个很大的公司招标,负责接待的人不知道怎么弄的,把时间都定在下午2点,很多多年比配的老对手终于在客户的安排下“巧遇”了,大家按来的前后次序坐下来,相视一看,微笑示意。这时,一家广告公司呼地开门进来,3男2女,赫!这排场够强势!够震撼!人多力量大!轮到我们与客户交流时,客户有意地点了那家广告公司的名,说他们很重视客户。(意思我们只来了两个是不够重视客户)我们也只能苦笑一下,不做回应。

比稿是比熟悉吗?!

这也有个故事:在某个项目竞标中,我们提案初稿已过,在最后的答辩演示过后,我们及另外一家大牌广告公司被告知:虽然我们两家的提案很有创意,也考虑得很周详,但由于我们没有与这家企业合作的经历,对企业不熟悉,决定把项目交给另一家曾经与他们合作过的广告公司。尻!那既然这样,你们还招什么标?比什么稿?纯粹是玩弄我们。见过无齿的人,没见过这么无耻的事。熟悉就一定是适合的吗?我无语……

比稿是比谁能摸透老板喜好?比稿是比关系?还是比……?

总之,比稿这件事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事件一样令人发怵。